PDS脱硫技术原理
1.名词解释1.1 PDS
在缩写词PDS中,P为phthalocyanine(酞菁)的字头,而D为dinucleus(双核)的字头,S为sulfonation(磺化)的字头,“PDS”的综合意思就是“双核磺化酞菁化合物”,这里指的是双核磺化酞菁钴。
1.2 磺化酞菁钴
磺化酞菁钴为酞菁钴与浓硫酸缩合的产物,工业上主要作为催化剂使用,从结构上,磺化酞菁钴属于钴钼型催化剂,性能上,磺化酞菁钴是典型液相氧化还原催化剂。
2.历史发展情况
- 年,Braon 和 Teherniae 合成出第一个酞菁化合物。
- 年,Cook 发现了酞菁化合物的催化作用。
1960年,苏联人昆道等开始了用酞菁化合物进行气体脱硫的研究。
- 年,东北师大化学系杨树卿教授解决了PDS产品HCN中毒问题。
- 年6月,东北师大杨树卿团队的PDS工艺在安庆石化总厂炼油厂实现汽油脱硫工业化。
1986年8月,甘肃省刘家峡化肥厂完成中型氮肥厂加压变换气PDS脱硫的工业化。
1987年,PDS脱硫开始在国内全面推广。
3.脱硫工艺原理
3.1总反应方程式
2H2S + O2 → 2S + 2H2O (1)
这方程式是整个脱硫的目的和整体过程,也是经常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一个反应方程式,总方程式决定了总体思维模式。
3.2脱硫原理
对于无机硫:
- → NaHS + NaHCO3 (2)
对于有机硫:
RSH + Na2CO3 → RSNa + NaHCO3 (3)
虽然有机硫的平衡常数比无机硫小,但酸碱中和的推动力,能够使反应进行的深度也很高。
3.3再生原理
对于无机硫:
NaHS + 1/2 O2 → S + NaOH (4)
对于有机硫:
2RSNa + 1/2 O2+ H2O → RSSR + 2NaOH (5)
3.4催化原理
正常条件下,H2S与空气中的O2发生反应而生成硫磺的速度非常慢,可以看成是不反应,要想获得理想的速度,必须借助于催化剂才能够实现。
很多参考文献认为:催化剂的本质作用是氧迅速的结合在催化剂的分子上,同时又迅速的促使结合的氧与液体中的硫氢化钠反应,使化合态的硫转化成单质硫。”其实这是错误的,问题在于很多设计院和研究院也在这个误区之中。
事实上,在磺化酞菁钴催化的反应中,是催化剂中的钴参与了反应,下面的两个反应方程式用钴(Co)代表磺化酞菁钴进行描述。
- + O2 + 2H2O→ 4Co3++4OH- (6)
- 很容易被氧化成Co3+,这也是碱液再生的反应方程式。
- + HS-→2Co2++ S+ H+ (7)
- 具有强的氧化能力,能够将NaHS氧化成单质硫,同时也完成了催化剂的再生。
首先,HCN与NaHS在氧化条件下反应,生成NaSCN,方程式如下:
- -+ 4HS- + O2 →4SCN-+2H2O
- NaSCN发生水解,生成NaHS和NH4HCO3,由于NaHS可以在再生步骤生成硫磺,而NH4HCO3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得以去除,从而实现了脱除HCN的目的,反应方程式如下:
由于PDS的高效性,HCN转化非常完全,实际生产中很难检测到CN-的存在,而NH4HCO3的积累是必然的,长期的积累造成的结果是硫磺产品不合格,因此,必须给杂质一个出口,而目前国内PDS脱硫的设计都没有出口,所有厂家的硫磺都不合格。
由于杂质的长期积累,势必造成再生碱液的脱硫效果,不设杂质出口,那就只能一次性的排放后,统一配制新的脱硫液。
4. PDS技术与性能特点
4.1抗HCN中毒性能
抗HCN能力强是PDS系列催化剂的工业化的前提,也是PDS经过改进后成为脱硫主流工艺的根本原因。
4.2超高的反应和再生性能
PDS系列催化剂反应活性高,催化剂应用浓度低,用量少,脱硫液中一般只需1~3ppm就能生效,这是其它脱硫法所无法比的,降低了用户的PDS使用量,有效降低了使用成本。
PDS脱硫液的氧化再生速度也快,且生成硫颗粒大,有利于分离。
4.3温和的理化性能
PDS性能温和,无毒副作用,这提高了其使用安全性能,便于脱硫液的配制的同时,也减少了对设备和管道的腐蚀。
4.4广谱的使用性能
4.4.1既能脱高硫又能脱低硫。
4.4.2适用于各种气体和低粘度液体的脱硫。
4.4.3既能脱除无机硫,又能脱除有机硫,总脱硫效率高。